你知道吗?视觉问题背后藏着“神经密码”:斜视可能关联脑功能代偿,弱视或许源于双眼协同障碍,而脑损伤后的视觉重建更需要“奥运级康复方案”……
2025年5月9日,东莞市康复医学会视觉康复分会成立大会暨国际视觉康复论坛即将在东莞光明眼科医院五楼学术厅召开,这是一场关于视觉康复的巅峰对话。
国际视觉康复大咖+前沿黑科技+跨学科实战,国内外教授天团将用8小时高浓度学术风暴,重新定义视觉康复的技术疆域与人文边界,教你用“未来技术”破解视觉康复难题。

从重大创伤到专业突破:一位视光专家的康复之路
美国视光学会前主席Robert B. Sanet博士将在会上为我们分享他本人脑损伤后视觉功能重建的实践与启示
20岁车祸致双目近盲、脑额叶损伤的他,经历20次颅面重建手术后,戴着16棱镜度眼镜完成生物学学位。被13所院校拒绝后,师从Donald Getz博士开创「神经-视觉协同康复」体系,通过10个月强化训练消除斜视。本次将系统演示脑损伤患者的眼球代偿训练,为脑损伤康复提供全新视角。
孩子读书慢≠不努力!可能是眼睛和大脑在「闹别扭」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余新平教授最新研究发现:间歇性外斜视(俗称“斗鸡眼”)的孩子,阅读困难背后藏着大脑的“无奈妥协”。
中山大学5年追踪研究显示:
? 35%斜视术后患儿仍存在文字跳行、理解滞后
? 大脑顶叶灰质密度与阅读速度呈强正相关
? 研究揭示斜视患者什么时候是最佳手术时机,术后康复的要素
通过自主研发及学术创新
构建中山眼科中心视觉康复平台建设体系
推动视觉康复行业发展
用生动个案释义视觉康复“疆”与界
探索医-校-企三方协同创新视觉康复模式
带来原始神经反射异常与视觉功能障碍的关联性评估及康复策略
通过理解原始反射与视觉系统的动态交互
开发出精准的康复策略
弱视患者的视觉空间评估
数字眼脑:开启弱视诊疗新纪元
双眼分视下的弱视精准诊疗新模式
并现场演绎儿童视认知评估系统实操
